刊於明報財經
【明報專訊】氣候惡化迫在眉睫,公私營機構紛紛承諾實現淨零碳排目標,其中「碳排放交易」為企業管理其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之一,去年底港交所(0388)已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,讓投資者交易自願碳信用產品。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接受訪問時指,「內地綠色轉型的資金需求龐大,香港應透過協調各種碳交易標準,將中國與國際市場接軌,把握發展自願碳市場機遇。」
碳交易讓企業通過購買碳信用來抵消營運衍生的碳排放,在歐美國家相當普遍,而亞洲地區則處於剛起步階段。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,自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出兩年以來,截至今年7月,碳排放交易系統累計成交量達2.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(tCO2e),累計成交額110.3億元人幣。
區景麟表示,碳交易一般分為合規性和自願性,合規性市場為政府建立或規管的交易系統,讓參與者需達至某約定的減排目標量,而自願碳市場則由特定機構核證減排量。「內地除了合規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外,即將透過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(CCER)重啟自願碳市場。香港作為內地及國際接軌的角色,須把握機會建立一個受廣泛認可的碳市場,吸引更多為低碳經濟轉型籌集資金的投資者。」香港在ESG的發展步伐加快,他認為,本港須加強在大灣區在綠色金融領域上的合作,在碳交易市場等方面先行先試,並透過提供更多元化的綠色投資產品,滿足更多國際投資者的需要,金發局亦將於9月前往北京與當地政策研究機構進行交流,就推動碳交易發展提出更多可能性。
歐盟標準門檻高 內地設自有準則
他補充說,「現時國際碳交易缺乏統一認可的認證標準,部分歐盟制定的標準門檻太高,發展中國家未必有能力跟上,加上內地有自己的一套準則,令亞洲地區的碳市場發展緩慢。」他認為,本港應根據融合中國及歐盟標準的《共通綠色分類目錄》,即兩地發行綠色債券及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的參照指引,並協調各種國際標準,將受認可的碳積分引入交易所,吸引歐洲及亞太區投資者買賣內地的碳交易產品。
另外,市場對碳市場的信任度亦偏低,區景麟表示,「區塊鏈技術可提高自願碳市場的信譽,確保碳信用可驗證及可追溯,從而減少對重複計算、泄漏及定價問題的擔憂,本港已有創科公司正研發相關技術以配合碳市場發展。」他解釋,區塊鏈可通過將來源數據永久依附到信用本身,提供更高的透明度及產品出處。
要推動香港的環境、社會和企業管治(ESG)發展,本地的監管信息披露十分關鍵。他認為,港交所建議規定新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,於首兩年設過渡期安排,可協助更多企業進行綠色轉型,減低企業「漂綠」的情况讓市場更放心進行綠色金融項目投資。
籲港加強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
不過,區景麟提到:「人才短缺為建立綠色生態圈的最大挑戰,政府應該積極『搶人才』,引進高質素專才以幫助本港發展綠色金融,不同機構也應提供足夠指引及培訓,協助中小企業達到披露要求,以及增加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的認識。」另外,個別企業持續發展ESG投資也可為相關議題帶來更多關注。
香港在ESG的發展步伐加快,他認為,本港須加強在大灣區在綠色金融領域上的合作,在碳交易市場等方面先行先試,並透過提供更多元化的綠色投資產品,滿足更多國際投資者的需要,金發局亦將於9月前往北京與當地政策研究機構進行交流,就推動碳交易發展提出更多可能性。